诊断改进
开放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诊断改进 >> 开放教育 >> 正文
抓质量、激活力,以诊改赋能高质量发展
栏目:开放教育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5-25 22:24:49 点击:

抓质量、激活力,以诊改赋能高质量发展

——“诊在日常、改在平常”的诊改工作“常工业实践”

近年来,提质培优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诊断与改进工作是国家层面推动高职院校提质培优的重点任务。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诊改工作是加强内涵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推动质量管理的重要实践,是提升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塑造质量文化的重要载体。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7年开始省级诊改试点工作,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中的主体作用,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理念,探索“诊在日常、改在平常”的诊改工作常态,建立了“标准引领、目标可测、流程清晰、绩效考评、平台支撑”的质量保证体系,营造了“工于匠心、业精于勤”的质量文化浓厚氛围,激发了全体师生参与诊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诊改理念赋能高质量发展。

推进诊改,建立四聚焦行动运行体系

聚焦“组织建设”健全行动完善运行框架

学校把建立系统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常态化诊改工作机制作为一把手工程,聚焦“组织建设”,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院长挂帅,副书记、副院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等组成的内部质量保证委员会,设置了质量监督与控制处统筹协调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建立了学校、二级学院(部)、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机构,组建了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和教材建设委员会等专项委员会,定期对诊改工作开展专项研究及审议。各组织分工协作,定期召开诊改专题会议,开展专项培训学习,使广大教职员工领会了精神、明确了思路、掌握了方法、营造了氛围,保证了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按照建设要求和时间结点,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体系建设与诊改运行相关工作。

聚焦“目标标准”打造行动,明确工作方向

学校把精准打造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建设作为诊改工作的切入点,围绕内涵建设要素构建学校目标体系和标准体系。

1.打造目标链,落实质量主体责任

学校以创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为目标,以“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学校“863”计划(八大工程、六大重点项目、三十大核心指标)为统领,制定了学校层面专项发展规划、部门发展规划、二级学院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教师发展规划和个人发展规划,分年度将目标具体化成项目,项目分解成任务,提出了每项任务的质量标准和诊断点要求,通过“目标任务管理”平台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人。全体教师和学生依据学校规划和二级学院规划制定了个人发展规划,确立了各自的年度目标,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目标链。在此基础上,发布《关于开展学院重点工作目标任务信息化管理和诊断与改进的通知》,利用平台实现了全院建设目标任务管理全覆盖和全周期管理,保障了自主诊改与绩效考核的常态化。

2.打造标准链,提升发展内生动力

学校以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为目标,从五纵机制和五横层面重新审视现行管理制度体系,开展了系统性的制度“废改立”工作,制定完善各项工作流程96项及制度124项,形成了“三层级、立体化”现代制度体系,实现了各项业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修订部门及岗位工作职责。以岗聘工作为契机,系统化设计学校内控体系,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要求,制定了学校22个部门的岗位工作职责和所设岗位工作标准,从职责层面落实了质量主体责任。

制定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建设与发展标准。成立了标准编制专项工作组,历经学习调研、起草、修订、征求意见、试运行等环节,实现了五层面建设发展及考核标准全覆盖。对标国家双高专业群要求,完善《专业质量诊断标准》《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标准》等文件,专业建设层面设置了包括人才培养、教学条件与资源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社会服务、校企合作、现代职教体系等在内的8个诊断要素,96个诊断点,覆盖专业内涵建设要素和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按照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等建设基本要求,完善课程标准建设规范、课程建设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课程建设层面设置了包括课程教学标准、课程团队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评价在内的5个诊断要素,22个诊断点,覆盖课程内涵建设要素和课程建设标志性成果,课程教学层面设置了包括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数据和教学效果达成在内的3个诊断要素,10个诊断点,覆盖课程教学关键要素;修订完善了优秀新教师、合格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等的遴选标准,教师发展层面设置了包括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和职业发展在内的4个诊断要素,35个诊断点,覆盖教师发展常规要求和标志性成果;健全了学生层面质量评价标准,学生发展层面设置了包括思想与道德素养、学业发展、身心发展、文化艺术、社会实践在内的5个诊断要素,42个诊断点,覆盖学生发展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要求。

聚焦“8字螺旋”改进行动提升内涵水平

紧扣“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的建立与运行机制建设,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全员参与、层级考核,逐步形成各层面常态化诊改工作长效机制。

1.加强学做合一建立闭环工作机制

分层组织建立了多主体质量螺旋,建立了全过程管理工作机制,指导各级质量主体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实“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各环节工作,保证诊改工作运行有效。

2.建立全要素控制,实时信息反馈机制

运用质量螺旋工作方法,对重点工作流程进行了再造,运用平台数据实现了各层面质量主体数据管理、分析预警,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要素质量控制与持续提升。

3.开展常态诊断改进,强化考核与激励机制

在日常工作中,各层面质量主体基于状态数据信息,对照工作目标与标准,各层面根据各自需求分别开展实时诊改、月度小诊改、季度中诊改、年度大诊改,常态化开展自我检查-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改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教研室等目标任务绩效分级考核与激励机制,使诊改工作推进有依据、可考核。

聚焦“数据融合”应用行动强化平台功能

学校以建设智能化校园为目标,提出了“围绕核心、以线带面、纵向互通、数据共享”校本平台建设理念,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校园智能化平台,获评“江苏省智慧校园”。

1.统一数据标准,建设共享数据中心

依据国家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制定了学校基础数据标准等,整合了现有业务系统,逐步消除了信息孤岛,建成了共享型校本数据中心,为智能化校园平台建设打好基础。

2.紧扣诊改需求,开发相关管理平台

紧扣各层面质量主体诊改数据需求,融入目标、标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主要指标和关键要素,按智能化要求进行顶层设计,智能化校园“412”建设体系由 V1.0向V2.0迭代升级,相继开发了“目标任务管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一体化管理服务”等平台,实现各层面过程性数据实时采集、共享与管理,形成了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传递及响应机制,确保数据源头唯一。

3.基于状态数据,建设质量监测平台

基于校本数据中心,整合各层面诊断点状态数据,建成了具有实时数据监测、分析预警等功能齐备的质量监测平台“常工业学校大脑”,满足了不同角色质量管理需要和不同层面质量主体诊改需求,有效支撑了“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融入各层面平台。

二、常态诊改,产出“高品质绩效”办学成果

五年来,学校诊改工作扎实推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成为了高品质绩效的“助推器”,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建立了质量管理文化氛围
质量文化建设既是质量保证的抓手,也是质量提升的土壤。通过诊改工作强化质量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从制度、环境、行为三个维度构建了学校质量文化体系。按照“工匠于心、业精于勤”的质量文化理念,坚持了“办适合的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将质量文化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厚植文化基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改变了质量管理工作方法

 

持续开展诊改,动态找出影响质量的薄弱环节,持续反馈和评价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改进专业教学,形成质量保证内在动力机制。把质量提升的重点放在“能否发现问题,并有效提出改进措施”上,在常态下分析现状与标准的差距,建立动态各层面工作的持续改进机制,保证能够沿着质量提升的方向改进。完成了省级诊改试点复核工作,学校诊改工作获得以全国诊改委主任杨应崧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认可。复核工作报道被“职业教育诊改网”和全国诊改专委会官微转载。

取得了办学治校显著成效

近年来,学校层面年度目标任务总体完成率达逐年提高,2019-2021年连续三年获得省综合考核第一等次。据《麦可思报告》显示,毕业生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达成显著提升,培养目标合理性、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质量反馈等数据据状态持续优化。在推进质量提升过程中,教师团队较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带动品牌专业、高水平课程、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得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批国家规划教材36部,省级重点(规划)教材35部;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实现了学校在该项目零的突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1项、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挑战杯”国赛 “行星级”作品奖1项;建有省级教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9个。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三、持续诊改,形成“免疫与修复”保障系统

新《职业教育法》《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落地实施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前景。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不断调整完善目标链和标准链,提升每一个诊断点的可监控性,继续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优化平台数据挖掘、监测预警的功能,做到实时、有效支撑常态化诊改,不断增强师生满意度、获得感,形成学校自身的“免疫与修复”保障系统,改变学校的教学和治理形态,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陈浩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