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改进
开放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诊断改进 >> 开放教育 >> 正文
教育部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及新型教材建设项目专家组成员郭文革:课程和教材建设是高教数字化的关键
栏目:开放教育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11-12 07:15:53 点击:

教育部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及新型教材建设项目专家组成员郭文革:课程和教材建设是高教数字化的关键

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塑造”未来的教育史。这是一项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重新理解过去、连接未来的新使命!


“数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由于媒介技术的变革,人类教育又面临着一次重大变革。”日前,教育部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及新型教材建设项目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文革对本刊表示,高等教育数字化应针对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根据高等教育数字化特征确定前进方向。当前,尤其要抓住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这个关键环节。


 

人类教育面临又一次重大变革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郭文革认为,数字化就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推动中国教育实现数字化转型、创新和发展的一项战略行动。

她阐释了数字化的概念。数字化,主要指以芯片技术、5G、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构成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由于这类技术底层采用的是数字电路,为了区别于传统建立在模拟电信号基础上的广播、电视技术,人们就把这种新型通讯技术称为数字媒介技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和美国教育学家克拉克•科尔都曾表示,数字媒介技术是自500年前古登堡印刷机发明以来,人类教育再次面临的巨大挑战。

郭文革对媒介技术发展史做过深入研究。她认为,在人类教育史上,影响教育发展的技术主要经历了口头传播、手工抄写、印刷技术、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等5个发展阶段。西方历史上两次重大的文明、教育变革都出现在新旧媒介技术交替时期。第一次变革是公元前4世纪,在古希腊从口传到手工书写的变革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创建了希腊“学园”教育制度。第二次变革是在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字母活字印刷机,欧洲从手工抄写进入印刷技术时代;印刷技术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革命的发展,也为人类教育创建出一种全新的传播生态环境。大约从1450年到1650年,教学大纲、班级、课程、学科、教学法等一系列词汇开始出现在欧洲教育词典上,并逐渐发展到美国的南北部地区,这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开端”。

“21世纪,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教育又面临一次数字化的重大变革。”郭文革说,这次重大变革,为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为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世界各国开展教育交流及合作,提供了战略性的发展机遇。

 


 

四个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高校在线教育起步于1999年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计划”,20多年来,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平台、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条件和经验。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高等教育全面转向在线教学,逐渐形成了包括注册、选课、异步在线教学平台、同步在线教学平台、班级管理、数字化资源、作业、讨论、答辩、考试等完整的在线教学流程。2022年,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这必将推动高校教育数字化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但教育数字化转型毕竟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创新和改革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呢?郭文革将之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数字化教育公平问题。在疫情期间,学生是否拥有高质量的数字化设备、是否具备网络访问条件、是否具备数字素养能力,成为影响教育公平、影响青少年公平发展机会的重大问题。另外,数字化教学还把国际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带进了中国大学的“课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快速提高,中国一流高校招收了很多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学生。疫情期间,很多留学生滞留在自己的国家,只能通过数字技术继续学业,这导致中国高校日常教学工作变得比以前更为复杂。高等学校必须接受挑战,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下,探索通过数字技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华文明和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二是学生在线教学的参与度和孤独感。学生在家“上课”,失去了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处的班级氛围,也失去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参与感,很多学生不习惯,觉得“孤独”。在同步在线教学中,如果不能设计良好的在线互动环节,学生很可能关闭摄像头、关闭麦克风,形成一种在线“挂”课的现象,影响了在线教育的质量。

三是教师的在线课程设计和在线教学管理能力。已有研究表明,增加在线教学中的互动,是保障和提高在线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学互动”需要教师提前设计,精心安排和实施在线教学过程。为了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必须要在培养教师在线课程设计能力和在线教学管理能力方面下功夫。

四是研发在线教学“工具箱”,为教师在线教学提供支持。在线教学涉及多种数字化教学平台、数据分析工具和视觉化表达工具,如同步在线教学平台、异步在线教学平台、协同编辑文档、问卷、作业、资源、数据分析工具、可视化展示工具等。如何按照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工具,这是高校一线教师所面临的数字化转型的挑战。高校应该开发和建立数字化“教学工具箱”目录和工具,让教师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资源、平台和工具,以减轻教师负担,支持教师的在线教学。

 


 

根据高等教育数字化特征确定前进方向

 


 

人才培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基础教育数字化和高等教育数字化本身是一个相互衔接的、连续的流程。然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毕竟属于不同的教育阶段,两者的数字化发展,也有一些不同的特色。郭文革认为,高等教育数字化与基础教育数字化相比,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基础教育的出口是高考和升学,在中小学采用在线教学模式是否会影响(纸+笔)高考成绩,几乎是评价基础教育领域在线教学质量和效果好坏的唯一的指标。高等教育的出口是就业市场,必须要适应社会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第二,高等教育面临国际上前沿科技的激烈竞争,离开数字教学环境就无法培养前沿科技人才。以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为例,学生完成每一个作业都需要大数据集、大数据分析、可视化表达等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工具,不建设数据平台、数字化处理和显示工具,就无法开展前沿学科的教学。第三,学科交叉与融合。西方历史上的两次教育大变革都出现在新旧媒介技术交替时期,互联网也将导致对原有学科分类体系的变革,这是高等教育数字化面临的独特挑战。

基于上述三个特征,就今后高等教育数字化的重点工作,郭文革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重新梳理整个管理流程。目前高校的管理流程是基于校园制大学模式形成的,随着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高校要按照学生、教师、资源、课程、支持服务等各类不同对象、不同业务线索,对原有的高校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做好系统的顶层设计,形成统一数据集,以数据为纽带,理顺各项业务流程,实现高校管理的高效化和智能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是抓住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这个关键。2021年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启动了四个关键领域的新型教材建设项目。项目组调研美国新型教材后发现,除了慕课以外,美国还建设了包括大型文科数据库、开放存取学术期刊、维基百科、视频课等在内的多模态表达、多种形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这种全新的数字化生态环境,给原有的课程、教材的内容切片、组织结构等,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组合创新的机会。教师和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选择、重混(Remixer),就可以开设新的课程,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未来,这将对传统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和变化。

三是以提高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能力为切入点。今天,要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 )。高等教育直接面对就业和生存的压力,教学方式必须依托数字设备、网络和在线教学,只有在这样的数字教学环境下,才能培养出“数字素养”能力。提高管理者的“数字素养”有助于提高他们对高校数字化的理解;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对“知识整体”的认知和了解,设计优秀的探究性学习任务,做学生学习的Leader。

郭文革认为,思考教育数字化问题应提高站位。“从媒介技术的‘长时段’结构来看,今天所发生的国际争端,实质上正在重演大航海时代不同文化、不同思潮、不同利益的相互遭遇和相互碰撞。”在此视角下,教育不仅要回应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要求,还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上,求同存异,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新理念、新价值,培养具有相互协作、相互信任的观念基础的世界公民。“因此,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塑造’未来的教育史。这是一项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重新理解过去、连接未来的新使命!”郭文革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