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质量监控 >> 质量管理 >> 正文
在区域高校发展的黄金时代,“双一流”大学如何主动开辟服务路径
栏目:质量管理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5-03 06:50:04 点击:

在区域高校发展的黄金时代,“双一流”大学如何主动开辟服务路径

区域高校与其所在区域具有天然的血肉联系和独特的互动关系,要积极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创新驱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等。立足区位优势、植根区域沃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区域高校长期秉持的办学宗旨和价值取向,也是新时代区域高校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教育使命。

区域高校的分类定位与服务面向

区域高校是指特定地理区域、行政区域内的高等学校。在其地域性分类定位上,包括大区域高校(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域内高校)、中区域高校(如省属多科性普通高校和驻地部属高校)、小区域高校(特指地市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驻地省属高校)。在其战略服务面向上,大区域高校主要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服务;中区域高校主要为参与相关国家战略和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战略等服务;小区域高校主要为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治理战略服务。

区域高校是引领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和动力源,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内优化结构布局、对外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域高校只有积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找准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的切入点、着力点和创新点,才能真正提升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支撑力和贡献度。

教育部自2016年启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以来,将“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列为一级评价指标,并首次设立“社会服务贡献”二级指标;在2020年教育部启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时,又特别强调“强化学科对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面向2030的高等教育新愿景》报告中也写道:“高校及相关工作人员应主动服务于社会”;要“推动研究与创新服务社会变革需要”。因此,更紧密、有效地参与和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区域高校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

国家战略的构成与区域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进路

国家战略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战略,可细分为强国战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国家顶级高精尖项目开发战略。

其中,强国战略是关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顶层战略,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强军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等。

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指横跨几个或多个大规模区域的重大开发战略,如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还有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发展与改善等。

国家顶级高精尖科技项目开发战略,主要指高新科技创新项目的原创性、引领性研发与制造,如大飞机、高端芯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国际空间站、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战略性顶级高新科技研制项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既是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布局、方略、创新等要素的多重集成,也是大学人品德、才能、胸襟、眼界、胆识等特质的综合体现。

我国区域高校素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优良传统。

在精英教育时代,即使当时条件简陋、设施落后、经费短缺、人才匮乏,区域高校仍然紧密服务国家战略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建立我国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教育大众化时代,区域高校与时俱进,积极服务新时期国家和地方的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奔向全面小康等总体战略,为我国高等教育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扩大规模、提升水平而攻坚克难,带来了我国高等教育功能的巨大变革,使区域高校成为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的源泉和中心。

进入新时代教育普及化时期,区域高校的办学条件更好、科研实力更强、国家支持力度更大,更应该通过调结构、搭平台、创载体、建机制与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把准方位、各显其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尽职尽责。

区域高校如何高质量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

新时代是我国区域高校发展的黄金时代。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区域高校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区域综合实力等方面,愈加凸显着先导性、全局性和创新性的重要地位与独特作用。

区域高校要各安其位、各尽所能地分层分区展开战略服务行动。

首先,大区域高校要围绕国家战略和相关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参与服务行动。大区域高校一般都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高水平大学,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面向教育强国建设、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一流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等,主动开辟服务路径,统筹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和人才团队,实施科研联袂攻关,构建综合服务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支撑和政询服务。

如京津冀区域内的260多所高校应依据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而谋篇布局;华南区域的大学和香港、澳门的大学应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西部大学应着力于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江流域大学应侧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大学应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革命老区大学应积极投入老区建设、乡村振兴等。

其次,中区域高校要围绕相关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主动投入服务行动。要有效利用各自的学科资源、人才队伍、平台基地、文化辐射、决策咨询、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主动谋划区域高校协同创新和共享平台建设,争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极的桥头堡。如大连理工大学贯彻国家东北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根据需求组建了相关“研究院”,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唯一一所地处国家蓝黄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开发黄河三角洲战略)两大经济区(东营、青岛)的部属大学,近年来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对接、积极参与,成效卓著。

再次,小区域高校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踊跃参加服务行动。小区域高校一般是地市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整体实力比较薄弱,但与地方联系紧密,更加贴近区域发展实际。因此,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特点、资源条件、功能承载和地缘优势,增强对接和服务区域行业、产业的责任主体意识。要在培养大批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且能扎根区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品牌专业,提升专业学科体系“本土化”的调适性、融入度和引领力,完善引企入校、助企入教的定向培养模式。要为教师提供与企业更加紧密的技能关联与科研合作,以项目转化、技术推广为重点,突出科研的实用性、效益性、转化度与融合度,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与转化、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有效发挥“动力源”和“助推器”作用,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活力、质量和效益。

区域高校要积极融入、深度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 首先,区域高校要及时设置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新专业和新学科。要根据区域发展、市场需求和前瞻性原则,强化优势学科专业,设置新兴学科专业,凸显特色学科专业,使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优势带动、多元发展、交融并存的良好态势。要重视创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社会企业的开放式融入,加强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和双向互动,重点发展符合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的学科领域与专业方向,使专业链、学科链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以专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不断提升区域影响力、竞争力和引领力。

其次,区域高校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区域高校要充分发挥在学科、专业、人才、团队、课题、实验室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将科研资源嵌入区域支柱和主导产业价值链。要积极探索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契合点和支撑点,实现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对接和互动。要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关系,积极服务地方规模化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崛起与发展,使高水平科研平台真正成为产出高影响力、高创新力科研成果和应用成果、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再次,区域高校要健全和完善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新模式。推进“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既需要政府在体制、法规、机制、评估、拨款等宏观层面予以重视和支持,也需要区域高校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推进校企合作和协同创新。区域高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体制、管理体制、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优化加快知识成果有效转化和应用的相关政策和环境,促进政产学研用战略联盟集聚区的形成,增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功能。要健全校际融合和跨界协同长效体制机制,变浅层校企合作为深度产教融合,建设支撑区域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孵化”园区,完善市场化的技术转移运行模式和机制,并推动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高校要充分利用政府的调控职能,实施内引外联、集聚要素、融通资源,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区域高校要引领区域社会文明风尚传播和创新创业文化生成。 区域高校作为雄踞一方的人才中心和文化高地,在承继、传播、发展、研究、创新转化区域文化方面负有独特的使命。根据新时代开展文化“两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和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要求,区域高校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主动肩负起促进区域文化传承赓续和创新发展的重任,深度耕作丰厚的区域人文沃土,激活区域文化资源,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区域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和乡风民俗文化。区域高校要为区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提供思想营养、理论基础和文化辐射,使学校的知识资源成为区域文化的融汇平台,推动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的互通共融和双向互动,助力区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引领社会进步。

区域高校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搞好区域文化的调研和交流,引导师生关注乡土文化、净化社会生态、建设精神文明和城市形象,问诊把脉区域文化的阻滞症结与纾解对策,提高区域文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要以学校浓郁的高雅文化气息和强大文化气场,引领区域社会文明风尚传播和区域创业创新文化生成,建设内外共生的新时代文化。要自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市、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国贡献力量。这是新时代区域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新向度和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