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导航
首页
部门概况
部门简介
机构设置
工作职责
工作动态
部门动态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
上级文件
学校文件
督导简报
督导简报
诊断改进
开放教育
教改资讯
教改资讯
教学案例
理论探讨
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
学习专栏
下载专区
下载专区
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质量监控
>>
质量管理
>>
正文
张平文 |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培养
栏目:质量管理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8-10 16:45:28 点击:
张平文 |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培养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切实增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力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一、着力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在三个关键词:好的教师、好的学生、好的环境。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有好的教师。从事基础学科的教师团队应是一支层次分明的精英队伍,由世界一流的战略科学家领航掌舵,以杰出学者为主力军,以富于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年轻人为生力军。基础学科的教师在精不在多,关键是要有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极致追求与热爱。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要选拔出好的学生。以基础教育为基点、以高等教育为龙头,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通过“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构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精准选拔和一体化贯通培养机制,多渠道、多阶段、多方式发现真正志在基础研究、有兴趣且有天赋的学生,给予他们能够脱颖而出的机会,鼓励学生以兴趣为导向,保持专注,勇于探索,激发学生的学术雄心与奋发有为的作风。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重在营造好的环境。这也是当前最困难、最迫切的,需要不受外界影响,长期培育与坚持才可见成效。第一,基础研究具有耗时长、风险高的特点,在政策上,应对基础学科人才更加包容、更加信任,建立长周期考核乃至不考核的机制,营造宽松不干扰的环境,让他们有更长时间、更大空间去试错、容错。第二,基础学科主要靠“养”,在资源上,需要国家持续的经费投入,提高基础学科人才的激励强度,以体面的生活保障为其潜心治学消除后顾之忧,坐住坐稳“冷板凳”。第三,在国内国外相同学历的人才评定和资助方面,应该一视同仁。
二、大力加强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培养
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要抓好科教、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首先,高校必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理顺三大关系。一是理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强调自由探索不同,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培养是有明确目标导向、有组织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科研紧密结合,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培养拔尖人才。二是明确研究机构与院系的功能定位。研究机构是有组织科研和交叉研究的主体,院系主要负责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武汉大学正在分别制定国家级省部级平台、实体研究机构、虚体研究机构、校外研究机构和交叉科学研究院管理办法,分类分层管理,支撑有组织科研体系高效运行。三是建立学校与企业的连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出题人”,高校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来解决企业的需求,这就必须在学校和企业间建立起有效连接,鼓励大学与企业“各迈一步”,打通需求从产生到解决的全过程,推动学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衔接。不同大学、不同学科可以根据自身特色采取不同的连接方式。
其次,国家和高校要在政策上为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松绑。一是给予高校教师科技创新更为宽松的环境。允许高校教师按规定兼职创新创企,在学校创建的校外研究机构任职可不纳入兼职范畴,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激励制度进一步优化,让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合理合法、心安理得富起来”,建立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二是在组建复合型团队上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依托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广泛吸纳高校科学家、企业社会的研究人员以及博士后和研究生,组建复合型学术队伍,并配备专业的管理服务队伍。三是进一步优化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目标是解决现实问题,不能片面追求论文发表。要科学、全面、公允地评价技术问题的解决、成果的市场价值、人才培养的效果,有效衡量研究团队中每一名成员的贡献。
【
加入收藏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王定华 |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提升国际教育交流合作质量
下一篇文章:
尤政 | 以顶尖科学平台促进顶级拔尖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