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质量监控 >> 质量管理 >> 正文
马陆亭 | 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点
栏目:质量管理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10-29 06:22:26 点击:
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新时代高等教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要义。高校评价工作要围绕主题、任务、路径开展。


      一、评价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问题,起于精英教育阶段的数量追求、成于大众化中期的发展惯性、错在迈向普及化进程中的刚性固化,具有典型发展阶段特征。 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毛入学率57.8%,未来发展必须摆脱精英阶段的单一思维方式,走多样化之路。 同时,社会经济科技等教育发展环境在发生急剧变化,创新是发展新动能,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显著增强、内涵模式日趋丰富,既要上水平又要有特色。

    二、评价改革将以量为基础扩展
    教育评价反映发展理念、体现实现方式,空有理想无法操作不行,完全走极端也不妥。 “五唯”顽瘴痼疾不是错在分数、论文上,而是错在偏激的“唯”字上,破“五唯”就是要实现“从一到多”的立。 数量为基础、不唯作拓展,数量定合格、特色显优势,校校有精彩点、人人有代表作。 以基本数量为基础,在内涵发展上找突破,量的基数要科学严谨,“多”的扩展不再刚性,实现定量定性相结合。 教育评价要有说服力而不能丧失信度。

    三、评价改革要紧抓内涵特征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即按本质属性发展,特别是在自身的优势特色上不断上水平。 例如: 各高校都要履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播、国际合作等基本职能,但每所高校对职能的组合、侧重面、用力点不同而实现办学模式不同,以此形成自己的特色。 内涵是什么就评什么。 学校评价要针对使命特色要求,教师评价结合学校定位和个人业绩,学生评价关注成长成才要素,在强化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的探索中改进结果评价。

     四、 高校之间评价不能“唯”
    工业大学和师范大学、体育大学和语言大学、音乐学院和经贸学院的人才内涵、教学模式等是不一样的,因此评价不能“唯”,一“唯”就表面化了。高校评价的重点是根据使命、定位看模式、贡献、发展,看特色优势的创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特色是质量的基本内涵,各高校的发展越有特色,国家教育体系建设的质量就越高。

      五、 岗位之间评价不能“唯”
    教师和行政人员、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不同学科教师的评价须匹配岗位职责,视情况而定,一“唯”就概念化了。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师德师风、专业发展和育人实绩,行政人员评价的重点是战略、策略、运行、效率、秩序把握等。对不同层次类型高校教师的评价须区别引导,综合衡量履职情况并依据学校办学定位有所侧重。道德通过行为表现,因此考察师德师风可依据行为规范。

     六、不“唯”不代表不能比
    高等学校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自然会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如有着共同的“教学、科研、服务”基本职能、“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规格要求、“知识、技能、思维”能力要素、“理论学习、实践练习”教学环节。夯基础、补短板、抓关键是工作的几个方面,因此就有了可比性—学校育人工作是否扎实、状态是否稳定,这是共同的也是可比的;问题短板是消除了还是加剧了,虽然具体内容不可比,但工作的成效还是可以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否抓住了、主要矛盾是否抓准了、发展关键是否抓对了,工作的成就肯定是可以客观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