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34年于右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创建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职,是中国最早举办职业教育的院校之一。这就是坐落于全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建校89年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26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出一批农业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和劳动模范,被誉为地方市、县(区、局)长培养的“摇篮”。目前,学校实行乡村振兴学院、村干部(农民)发展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模式,将乡村人才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与全民终身教育有机结合,全面助推以组织振兴为引领、以人才振兴为抓手、以产业振兴为重点、以文化振兴为灵魂、以生态振兴为底色的“五大振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村干部(农民)发展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院长黄璞在与本刊对话时表示,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依托学校雄厚的办学力量,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目前已形成了融成人专、本科学历教育,中长期职业培训及短期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的办学格局。
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确立了“以农为本,扎根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在省级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创造性开展了高素质农民育训工作,助力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三农”工作提质增效。
学院以培育高素质新农民为主体,以学历教育与培训赋能为两翼,通过开展思想淬炼与能力提升工作,实施学分转化、学时转换措施,形成了校地联动、产教融合的“杨职模式”,构建了“一体两翼”的新农民育训衔接体系,办好面向乡村振兴的终身教育。“学院率先开展了村干部(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截至2023年6月底,学历继续教育培育人数累计达5000余人,年均完成各类高素质农民培训16万人天以上,累计培训100万人天以上,学员满意度测评超过98%。”黄璞介绍道。
学院通过校政融通、校企联通、校校贯通的育训平台,先后与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县域合作,建成集技术创新、生态农业示范、农产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24个,辐射带动40个县区农业经济发展,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贡献一己之力;在富平、白水、洛川等县区,通过校政合作共建了23个职业农民培育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和高校农民培育基地,为当地涉农职业教育师资和村干部、职业农民提供了育训平台,推动教育和科技扶贫向基层延伸,精准发力;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彬州市职教中心等省内外百余所中高职业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了校校合作育训基地,为地方培养专业高技能型人才助力,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近年来,学院积极融入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工作大局。以陕西汉中略阳县徐家坪为例,建设了农文旅融合的“四库多基地”平台,建成了樱桃园、枇杷园、蚕桑园以及中草药、食用菌、林下经济等实践教学基地;并围绕五大振兴、乡村治理、农林文旅商五融合等方面开展线上线下终身学习,通过专家进村、教授下乡、送教上门、出乡入校等多种方式,夯实乡村人才基础,从而搭建起“乡村振兴学院+田间学校+乡村学堂+专家工作室”的“院校堂室”四级终身教育平台,建构了层级浸润式乡村振兴服务体系,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在实施乡村振兴人才育训工作中,学院以“党建+”为引领,促进实现继续教育“三全”育人目标;以“培训+”为抓手,不断推进“进乡村、进行业、进国际”培训,做好与产城产教、行业企业、乡村振兴结合,通过“三进三结合”推动精准化、全息化、国际化、公益化、持证化“五化”培训体系,助推“五大振兴”同步发展。
依据“双高计划”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学校建设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等12个国家级重点专业、机电设备技术等35个省级重点专业。学院结合学校特色,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对接产业发展趋势,全力打造了匹配农、林、水、牧、建工、信息等农工贸一体特色继续教育专业,并建立了适配基层干部、农民、职校骨干教师、教育机构管理者和终身教育从业者等多类人才育训需求的课程模块体系。学院通过信息化赋能、专业改革建设、校企深度合作,建成了一批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招生优、教学优、就业优“三优”专业。
此外,学院通过打造“杨职金课”、推进三教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途径,不断强化专业群改革力度与内涵建设。按照“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标准,学院围绕服务“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四大国家战略开发新专业,重点打造了农业生物技术和水利工程两个国家级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和多个省级专业群,构建了三级专业群建设新格局,带动了全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学院以集群理念为指导,加强专业集群赋能,建设品牌特色专业,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学院围绕区域内特定产业集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特定需求,以集群模式设置专业,并随产业集群发展变化实时调整,从而适应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目前,学校是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院校,拥有国家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国家骨干特派员等各类人才培训基地近百个,具有扎实的人才育训基础和广泛的品牌影响力。”黄璞说。
一直以来,学院坚持走“农科教、产学研、研用创”结合之路,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一是建设产教融合育训基地,通过建设石羊农科等多个生产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形成了区校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精准化、社会服务多样化、就业创业园区化的“四维四化”产教融合育训模式,为当地人才振兴提供支撑。目前,年均承担校内外新生代高素质农民(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10000人天以上、涉农教师实践锻炼350人以上、培训涉农企业员工(新型职业农民)2500人天以上。二是建设校企合作育训基地,与南方测绘集团、中国水电、中国建筑等企业共建了数十个校企合作培训学院,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专业化产教融合,创新运行体制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之间共建共享、共管共赢。
据了解,此前学院与农业科技报社共同设立了教育培训基地,在农业科技成果宣传与推介、课程录制与平台展播等领域达成了合作。该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校媒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找到了切口,“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合作创新、利益链接等机制,共建校媒融合产业学院,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贡献。”黄璞表示。
产业发展,关键在人。在育人方面,学院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建立健全校政行企等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需求导向,工学结合;充分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色,着力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就业创业和服务社会等能力,因类施教;将1+X证书制度与岗位需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紧密结合,做到岗课结合、书证融通。
尤为重要的是,学院坚持“1+一生”的培育理念,为学员提供终身学习服务。对此,黄璞分享了自己的理解。“所谓‘1+一生’,即只要学员来院参加一次学习(培训),便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黄璞说,下一步,学院将努力做好“1+一生”的“六化三建两新”工作,即不断深化服务机制、强化服务平台、靓化服务品牌、细化服务办法、量化服务考核、转化服务成果,加大力度建强育训衔接平台、建好育训衔接学分银行,探索乡村人才继续教育新路径,创建乡村“头雁”育训衔接新模式。
关于未来发展,黄璞表示,学院将着力办好服务于乡村振兴的职业院校,要以实际行动全面推进中高本衔接工作,发掘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高效路径;同时也要做好全面升本工作,建好职业本科高校,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三教协同创新模式,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平台之基,为人才培养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