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质量监控 >> 质量管理 >> 正文
纵深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育
栏目:质量管理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6-22 06:05:44 点击:

纵深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育

自2020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强基计划”已实施3年,选拔培养了1.8万余名对基础学科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日前,39所“强基计划”高校均已发布2023年招生简章并开启报名工作,总体上高校招生政策保持了往年的连续性与一贯性,也有部分高校作出调整,释放出一些改革信号与发展趋向。

首先,新增招生专业更加突出前沿领域和优势学科,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时代要求。如大连理工大学新增的生物工程、兰州大学新增的草业科学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增的复合材料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分别指向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需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前沿领域,凸显了“强基计划”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定位。并且这些专业均属于学校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或“双一流”建设专业,以高校特色优势学科作为招生专业也进一步增强了“强基计划”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对基础学科重要性的社会共识。
其次,学校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多元,反映了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总体趋势。今年部分高校调整了校考部分的笔试、面试成绩比例,除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减少了面试成绩比重,突出笔试对于考生学科基础、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作用之外,不少高校则增加面试结果比重甚至取消笔试环节,如北京理工大学和湖南大学今年就加入了“面试+体测”的校考模式队伍。还有的高校提高了报名材料的丰富性,例如提交反映学科潜质与特长的证明材料、学科竞赛获奖证书等。提高面试比重或提交佐证材料的做法有利于突出对科研志趣、创新潜质、科学精神、综合素养的考查,更加符合基础学科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
另外,培养方案修订更加细化完善,彰显了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在前期运行经验基础上,有的高校修订了培养方案内容,体现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评价的长周期特点。最为典型的是本研衔接的培养模式、动态考核与进出机制成为更多高校的选择。也有高校提出更高挑战难度、更具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课程学习或辅修计划,创造出有利于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放眼未来,如何做好“强基计划”培养的人才储备工作任重道远。一是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尤其在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加强科学教育,提高青少年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深造的决心。二是可以建立与“英才计划”等专项计划的联动。“英才计划”同样致力于发掘优秀中学生投身基础学科,每年遴选1700名左右中学生在著名科学家的引领下进行为期一年的科研体验,利用二者的联动加强大学与中学教育衔接,提前发现和培养对基础研究有兴趣、有潜力的中学生也是储备“强基计划”人才的有力举措。三是应系统总结高校“强基计划”招生选拔的经验与问题。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一直是学界的热议论题,提高招生考核队伍对拔尖创新人才特质识别与鉴定的有关认识,不断总结科学的考核方式,才能选拔真正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的学生,实现因材施教的拔尖人才培养理念,造就坚实的基础研究人才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