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质量监控 >> 质量管理 >> 正文
陈如平 | 以系统性评价改革构建良好区域教育生态
栏目:质量管理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9-03 17:34:28 点击:

过去10间,浙江省承担了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直面现实、锐意改革,创造性地构建了“三维质量评价”体系,推动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先行省份。


在教育评价改革中提出的生态取向的教育质量观很有前瞻意义。


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在较大范围存在,深入探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不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的消极影响。浙江省提出的生态取向的教育质量观抓住了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强调以优化教育生态为目标的教育评价改革,“优化促进学生成长的环境与机制”,既针对时弊,又尊重规律;倡导并坚持“四个关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这正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对端正教育质量观,改进教育质量管理,指导教育的科学发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评价改革中构建的分层承责的“三维质量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突破意义。


教育评价改革必须坚持评价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但简单的评价不科学,科学的评价不简单。浙江省提出的“三维质量”的分层承责模型既简明扼要、纲举目张,又坚持了评价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亮点在于从县域、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分别提出评价体系,三者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又各有侧重,彼此协调、相互联结。把握三个层面的区别十分重要。浙江省提供的分层承责模型是《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具体化。他们构建以结构型质量为关键的区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过程型质量为核心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与改进体系,并以健康发展为结果型质量的基础导向完善学生发展评价。这样的“三维质量评价”既辨析了不同层面质量的实质,同时使得教育改进更具针对性,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落地创造了一条符合实际、可行的路径与方法。


在教育评价改革中通过教育质量监测深层次推进教育教学改进的系统设计具有很好的创新意义。


在很多地方将教育质量监测主要定位为管理手段的背景下,浙江省积极探索质量监测的教育教学导向功能,通过监测传达教育教学导向,引导教育教学改进。他们构建了“学生发展+成长环境”的指标框架与分析模型,形成了“一年监测,两年改进”监测工作体系,通过数据挖掘形成许多有价值的教育建议,转化为教育改革的指导。如初中聚类分析提出的指导学校分类发展的建议,融入“初中提质强校工程”;基于数据实证提出的学校教学管理转型的建议,深度影响了学校实践;关于学习品质与主观负担感受的分析深层次揭示了学生成长机制,引领教育教学改进。这些都是基于监测内容、工具、分析的较好的系统设计,特别是不少监测建议转化为行政决策,产生了积极的政策效应。如对科学实践能力的监测,推动了实验开出率与专职师资配备率迅速提升;结构型质量被纳入县域教育生态监测与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作为反映区域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公平状况的指标,较好地体现了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政策导向。


在教育评价改革中探索的旨在提高学校自我改进能力的“学习质量调查”颇具推广意义。


评价改革必须落实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诊断和方法改进。浙江省在教育评价改革中将工作重点从外部监测转向学校内部,从外控转向自控,用评价引导教学。浙江省提出重建学校教学管理机制、学校教学管理转型和学生成长机制转变的实践架构,直接指向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行为。特别是杭州市上城区借鉴教育质量监测技术建立诊断与改进的学习质量调查和区校互动的分析反馈机制,很好地体现了综合评价的思想,是区域性统考的转型实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长环境,促使区域性统考从“管理立场”向“学校立场”转变,从“比较施压”向“诊断改进”进化。